您好,欢迎您来天津信息网!
天津信息网

把“教育”办成“技能培训”,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来源:阅读:-2020-09-29 09:30:12
分享:

昨天在网上碰到一个以前的学生,四年前毕业的,国际贸易专业,他是他们班的班长。我问他,全班同学中现在做国贸相关工作的有多少,他说有三个。我心想,四十多人的班级,才三个人从事专业对口工作,这比例也太低了吧。可我转念一想,我的大学本科同学,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也少的可怜。

后来我又问了一批去年毕业的学生,他们学的是当下最火热的专业,14人,毕业一年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一个都没有。

我知道,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都很低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文科类专业,但我没想到会低成这个样子。如果专业对口率这么低,那老师成天给学生讲专业,并用专业把学生死死地拴在学校几年时间,到底有个什么毛线用?

文科类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率低,理工科的就高吗?我想到了我的两个亲戚,学的都是化学工程,干的工作与化学都没一丁点儿关系,都是搏击于商业服务类工作中。说到亲戚,还有两个,学文秘,学物流,毕业后一天专业对口的工作都没干过。还有一个亲戚给我夸口,说他建议自己的侄子当年学汽车专业,现在混得很好。我问他侄子现在干什么,他说做汽车金融,我说他做的和当初学的有关系吗,他尴尬地笑笑说,没有关系。

再看一些职业论坛,多少人,纵使博士毕业,也会毅然决然地抛弃原先的专业,投身于自己感兴趣或者更有前景的专业中,尤其“码农”行业,放弃原专业转行进来的人不要太多。至于学历末端的中专和大专毕业生,更不能掌控自己的职业,不断地转换工作转换行业,恐怕是他们绝大部分人的日常,学到的所谓“技能”在工作中用上的又有几人?

既然年轻人在学校里学的专业和技能出社会后极有可能用不上,至少不能保证一定用上,那么学生们在学校里耗费几年青春到底是在学什么?

我认为这就要说到“教育的本质”了。关于“教育的本质”,我在前段时间写的这篇文章里说过:《孩子上高中只是为了考大学吗?考不上大学就没必要上高中吗?》(点击阅读),其实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孩子们为什么上学?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那篇文章中我说,很多人曲解了“教育的本质”。我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所谓人的素质,绝不仅仅指“吹拉弹唱书画棋琴”这些艺术方面的特长,“素质”比这些看得见的“表面的浮华”丰富厚重太多,可以说“素质”就是安装在“肉体”这具“硬件”里的“软件”,一个“肉体硬件”只有在良好的“素质软件”的驱动之下,才能对社会释放正向效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心理层面的认知和判断。具体来说就是人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及由正确的认知而感悟、总结、学习到的科学判断和价值判断。说的简洁点,就是人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并从这些认识出发,具备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从而做正确的事,过幸福的人生。

古今中外,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是围绕着上述的“核心素质”进行的。在一个人从孩子成长为一个成人的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所有人的教育,以及学校内外读的大部分书,都是为了构建“人的核心素质”。 如果一个人的“核心素质”构建不好,那么这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不能顺应现实社会,那么他就会被社会和他人所不容。


今天某论坛有一条热帖,题目叫:《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有文化、有素养、有品行》,帖子开篇就表明立场:“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以及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学校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素质品行教育更重要。能力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品行。高学历不代表一切,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很多人舍本逐末,价值观导向错误,这也是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

然后贴主举例了自己的室友,名校研究生,在上海长期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开,没积蓄,交不起房租,在上海混不住了,准备回老家。室友失败的原因,在贴主看来,就是素质不行,教养不行,不懂得为他人考虑。贴主举了室友生活中的很多例子来说明她的观点。

从上文列举的这些现象,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什么是教育,学生待在学校进行数年的学历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学校给学生什么,才不辜负学生们的韶华?

毋庸置疑,我国对义务教育之外的教育设计是有问题的,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文章《普通高中太少,让更多孩子上职高,这种工业时代的思维,适合商业社会吗?》(点击阅读)一文中明确阐述过,这篇文章因为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以在全网反响较大,仅在今日头条就有近18万的阅读,近3000条评论,评论基本上一边倒地认可我的观点。

把“教育”办成“技能培训”,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我的观点是什么呢?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以目前的方式来发展职业教育是错误的,真的是误人子弟。现在无论是职高教育、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围绕着单一的所谓“职业技能”打转转,学生在学校里待了三年、四年、五年,听起来一直在学习职业技能,可是毕业了之后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都是与所学专业技能毫无关系的工作,大家放眼看看自己的周围,毕业两三年之后,还干着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有几个?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文首我谈到的专业对口比例恐怕就是现状。所有的“职业技能教育”在就业的“专业不对口”面前都是渣渣,可是遗憾的是,教育当局认定了这个方向,正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遗余力地推进职高、中职和高职教育专业化。

而我们的职业教育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早已偏离了“教育”的内涵,全面走向了“技能培训”。

“教育”和“技能培训”有什么不同?

“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用来陪伴和扶助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熏陶,是养成一个人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底层规矩,是可以化为一个人内在素质、修养和情商的外在影响。尤其是,当一个孩子要耗费几年时光待在一个地方接受某种教育的时候,这个教育是陪伴着孩子每一天的成长的,这个教育要担负起把一个孩子从进校时的懵懂变成毕业时成熟的责任。“教育”成全的是整个人,而不仅仅是教会这个人三万六千行中某一项很窄的技能。

而“技能培训”注重的是某一项用途很窄的技能的养成,它不用关心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很多的技能培训都是短期的,两三个月,最长半年时间搞定。因为社会生产生活中99%以上的技能并不复杂,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只要还识几个字,很短时间的技能培训完全可以让其胜任这项工作。就连以高科技著称的“苹果”手机电脑等,其代工者“富士康”的招工条件也仅仅只要求“初中学历及以上,会26个英文字母”,此外对技能没有做任何要求。因为所需技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培训出来。

把“教育”办成“技能培训”,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那么,15—22岁的青少年,待在学校几年时间,到底是为了获得“教育”还是为了获得“培训”?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可悲的地方在于,我们很多学校把“教育”办成了“培训”,孩子们在最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阶段,我们却用将来大概率用不上的所谓技能培训把孩子们困住,让孩子们“眼中无光,心中无火”,眼界之内只有那点儿技能。尤其是,我们在大办“职高教育”的国策下,近一半15岁的孩子就得接受这样的教育。且越来越多的三流本科和全部的高职院校都在集体走向“培训机构”的路上。这是当前的高等教育最让人痛心的地方。

怎么办好义务教育之外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恐怕我们也得参考世界名校的做法,毕竟以大学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在中国也就百年左右的历史,而在欧美,现代大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牛津大学最早的授课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1096年。所以,怎么把人培养得更好,西方大学无疑更有经验。

把“教育”办成“技能培训”,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西方名校都特别注重“通识教育“,比如哈佛大学,1943年就开始对“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1945年就出版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俗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该书一出版,便迅速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被誉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圣经”。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通识教育应着重培养人“有效的思考、交流思想、作出恰当判断以及辨别价值”这四种能力,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

2007年哈佛大学公布《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将原来核心课程的7大领域改为通识教育计划的8大领域,并提出通识教育计划要实现以下4个目标:

一是为学生的公民参与做好准备;

二是培养学生对自身言行道德维度的理解;

三是使学生能够以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应对社会变化;

四是教育学生能够理解自身是艺术、思想和价值观传统的产物和参与者。

这表明,哈佛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将课堂知识与离开哈佛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面对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从而适应各种变化。

剑桥、耶鲁等世界名校也无不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名校为什么强调通识教育?因为他们通过几百年来对人的发展的观察,发现通识教育对人一辈子的发展是那么的重要,通识教育解决的,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通识教育是对一个人真正的养成。这些名校的教育设计者们都知道,世界是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更没有一成不变的职场,人必须适应世界的变化,什么东西能让一个人“面对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从而适应各种变化”呢?只有通识教育下的“有效的思考、交流思想、作出恰当判断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学习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对初中毕业生分流一半去上“职高”,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恐怕也是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结果。可是,时代变了啊,现在早已不是传统的工业时代,而中国也不是德国。

大道理就不讲了,我们就看看那些接受了多年职业教育的孩子,他们毕业之后到底普遍的干没干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们所学到的技能在他们的人生中到底用到了没有?

如果社会并没有为那些接受技能培训的孩子们准备好职位,他们毕业了之后还是要不停地变换工作类别,要用数年的时间去探寻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位置,要“面对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从而适应各种变化”,要去对这个社会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思想交流”,并“作出恰当的判断以及辨别价值”,那么,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对孩子们的人生更有利呢?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真的应该好好想一想,别让“教育”变成“培训”,别让“培训”变成“无用功”。教育的浪费才是最大的浪费。

推荐阅读:深圳生活网

免责声明: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
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XML地图 TXT
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tjxinxi.cn, All rights reserved.